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考心理 >

“学为中心”好课标准及其实现路径

 
一、以学为主的好课标准
在新方案新课标条件下,一节课是否是以学为主的好课
(也称为优质课,本文统称为好课),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判断。

1.从理念层面看:主要看学生的“表现”,而不是看教师的“表演”
从理念层面看,是否为一节以学为主的好课,主要看学生的“表现”,而不是看教师的“表演”。具体说,主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学习的效度和探究学习的深度。这“三度”只要有一度好,就是一节好课。比方说自主学习的程度,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自由度,有没有时间度,有没有能动度和创新度。自由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目标、方法、进度,以及对结果的评价多大程度上由自己决定;能动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时间度就是看学生有没有自学时间,自学时间有多少;创新度就是看这节课中学生是否有所创新。
 
再次,要看教师有没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时时问自己:“我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有用吗?什么时候有用?这样的方法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吗?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节课也是如此,教师传授的知识、教给的方法、培养的能力和价值导向,都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两个基本点”就是坚持依标施教和坚持体现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所谓人文性,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求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生活化、个性化(选择性)、有地方特色等;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所谓综合性,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一节课本身应体现综合性,可以是相关知识的综合,也可以是学教目标的综合,还可以是看问题的角度综合,等等。所谓开放性,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开放,不只固定在某一种思想或理论上,而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教学目标开放,目标设定不仅限于教学内容的完成度,而是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提高、人文精神培养等多方面入手;教学内容开放,改变学科教学的单一性,体现学科的综合性;教学结尾开放,一节课结束时应在总结、升华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所谓实践性,就是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如绍兴市柯桥区实验中学教师曾上过的《找回鉴湖》一课,是根据课标中“考察本地(县、乡、村或城市社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地在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这一条目编写的。此课使用了大量地方资源,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从操作层面看:阅读联系古今,讨论自主生发
从操作层面看,这节课好不好,主要看学生是否做到联系阅读、主动问答、自主讨论、自评互判。联系阅读是自主学习,主动问答是探究学习,自主讨论是合作学习,自评互判是这三种学习都有,难度更大。次要看教师是否做到引人入胜、精导妙引、结尾无穷。只要一个环节做得好,就是一节好课。当然,全部环节都做得好,那就更好。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阅读有浏览、略读、精读三个层次;有获取信息、求得理解、建立联系三个目的。联系有横向联系,也有纵向联系;有相似的联系,也有相反的联系······所以我们提倡联系阅读。比如,在上历史与社会《火烧圆明园》一课时,曾有教师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藤野先生》、雨果写的信等内容联系在一起,通过阅读帮助学生获取信息,这就是联系阅读。
 
主动问答即学生自主、积极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教育家胡佛说:“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见,主动问答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教学艺术。学生不会回答不要紧,关键是要有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问题解决不了或不会解决都不要紧,但是教师要给学生回应,这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
 
自主讨论是指在教师的导引下,学生自选问题,并就这一问题自由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以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评互判,这一点要求更高。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就会得到促进。就是说,只有学习者自己决定评价的标准、学习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程度等,他才是在真正地学习,才会对自己学习的方向真正地负责。朱智贤、林崇德的研究认为,初中生评价能力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十分看重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一点。自评互判,往往是引发高潮的切入点,比如有个学生说错了一个词,他马上意识到说错了,这就是自我评价。又如讨论问题时,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另一个学生马上进行反驳,其他学生立刻提醒双方“再仔细看看课本细节”。学生出现了争论、冲突,学习更容易入脑入心。当然,自评互判的含义很宽泛,包括命题、做题,互批、互改等。
 
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引人入胜、精导妙引、结尾无穷。引人入胜指的就是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对某一课题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或境界。精导妙引就是教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精心指导、巧妙引领。其目的是掀起教学高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结尾无穷指的是要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如在教授陶渊明《饮酒》一课时,教师可把《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都联系在一起,提出陶渊明给我们的人生启示——“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告诉学生不要抱怨环境,让学习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
 
当然,课好不好最主要是看学教的结果。所谓结果,主要看目标的达成度和学生的满意度。这两者缺一不可。更高的要求是幸福指数高,就是说学生持续性满意,长时间满意。

3.从策略层面看:要有节奏有高潮,余味无穷
 
从策略层面看,是否为一节以学为主的好课,要看教师上课是否能做到开头引人入胜、中间高潮迭起、结尾余味无穷。教师要按照自己的习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出奇制胜。
上课就像演讲,要投入感情。不一定要高潮迭起,但至少要有一个高潮。什么是高潮?高潮就是出乎师生的意外。可以是精彩的对话争论,也可以是教师设计特别的问题,学生巧妙回答后,大家不由自主给他鼓掌的场景,等等。
 
教师精导妙引,用艺术性的手法掀起教学的高潮,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说,教师掀起的教学高潮,有强烈的激励功能、鲜明的愉悦功能、很强的促学功能和潜移默化的审美功能。所以,教师应精心指导、巧妙引领,努力掀起教学高潮。
 
当然,在制造高潮的过程中,不能“头”“尾”不顾、随意拖堂。因此,在“信马由缰”的教学过程中,该“出手”(开头)时就出手,该“收手”(结尾)时就收手,努力做到“收发自如”。教学设计是死的,课堂教学是活的,准备的教学设计跟课堂教学不一致,这是正常的。教师准备的可以讲完,也可以不够讲,还可以讲不完,这都很正常,所以该结束时就结束。
 
有些教师上公开课,不少人帮他支着。假如教师照搬照套,那就糟了。教师还是应该按照自己的习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达到“随心所欲、顺其自然”的境界。
 
 
为了达到以学为主的好课标准,我们构建了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所谓综合性学习,是指在课程目标的引导下,学生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活动,其具有综合化、生本化、课标化特点。综合化,即一节课本身应具有综合性,可以是知识综合,也可以是目标综合,还可以是看问题的角度综合等;生本化,即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课标化,即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做到不低标、不超标。
 
该课堂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一目标、二行为、三环节、四模块”。
 
“一目标”即根据课标、学情确立一个学习目标,体现了“依标施教”原则。学习目标是该模式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教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二行为”即围绕目标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该模式的主导行为和关键要素,教学行为是为促进学生学习而进行的支持性、服务性、导引性辅助行为,体现了“学为中心”原则。“三环节”即教师引人入胜、精导妙引和结尾无穷的三大教学(行为)环节。“四模块”即精导妙引环节所导引的学生联系阅读、主动问答、自主讨论、自评互判四个学习(行为)模块。
 
需要说明的是,“三环节”在每一节课都是贯穿始终的,而“四模块”则不是每节课都必须具备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既可以上成“阅读—问答—讨论—评判课”,也可以上成联系阅读课、主动问答课、自主讨论课、自评互判课,等等。
 
1.联系阅读课
学生独立阅读教材,提取信息,求得理解,并联系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依据学习目标,主动产生疑问,或进行自测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明确阅读范围,规定阅读时间,教给阅读方法,启发学生思考,解答学生疑问,或测评学生阅读效果。
 
2.主动问答课
学生自读有关文本,引发思考,产生疑问,并主动提问或设问。针对提出或设计的问题,既可以自己回答,也可以他人作答,亦可展开讨论。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激趣导读,即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阅读;同时设疑导问,即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并巧妙点拨,引领学生有针对性地回答或讨论;最后拓展提升,简要小结。
 
3.自主讨论课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提出感兴趣、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提交小组探讨、交流。研讨的成果在全班展示,接受同学或教师的评判。
 
在此过程中,教师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问答能力,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讨论时,教师巡回指导,适时质疑解惑、点拨引导、点评鼓励。
 
4.自评互判课
学生完成教师或同学设计的练习题或探究任务,进行自我测评。然后学生之间交换展示,并相互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校正。
 
在此过程中,教师依据事先确定的评价标准,组织学生开展自评互评。在学生反馈校正的基础上,及时拓展提升,进行规律和方法的提炼、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