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考资讯 >

中华教育网:最后的晚霞

最后的晚霞

——怀柔区首位九旬老人捐赠遗体纪事

 张小纯

 

    “……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17日下午,庙城镇庙城社区一位年逾95岁老人安然离世。根据老人生前遗愿,18日上午,在怀柔殡仪馆举行简短的捐献接受仪式后,一辆由北京协和医学院遗体捐献接收站的专车载着老人的遗体缓缓离去。

据了解,这位老人名叫刘文澜, 1998年起定居庙城。去年,刘文澜老人自觉年事已高,需要照顾,但是自己无依无靠,便向庙城社区居委会求助。老人执意不去敬老院,请求居委会帮忙联系曾经跟他习练独轮车的几个孩子,希望她们中有人能帮忙照顾自己。最后,女学生张雨的母亲刘万红答应帮忙。

其实,早在老人向居委会求助之前,刘万红一家就没少关照他。刘文澜老人喜欢制作独轮车、研究独轮车表演技巧,吸引了不少庙城小学的孩子前来学习,10岁的女学生张雨便是其中一个。一来二去,张雨的母亲刘万红看到老人孤苦伶仃,就经常抽空来给老人买煤做饭、收拾家务。接到居委会赡养求助电话后,刘万红一口答应下来。去年5月,老人因肺部感染住院后,刘万红24小时不离床前,给老人换衣、擦身、喂饭,精心照料,毫不嫌累。老人患有严重的皮肤病,又痒又熏人,每天洗身、搓腿、洗脚都是刘万红一手包办,洗干净后还为他涂上专门止痒的药。刘万红对老人说:“您老放心,我会把您侍奉到老,不会让您受半点委屈的。”

20125月,也许在医院里看多了生死,刘文澜老人有了一个想法,他希望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去。刘万红一开始不理解他,老人对她说:“人活着,得活出个意义。我这把骨头就算烧了还得买地埋掉,浪费资源。捐出去还能为国家、为医疗事业做点贡献。”出院后老人就积极张罗着办手续,居委会在为他联系区红十字会时得知,此事需要直系亲属签字同意。经多方打听,终于联系上老人在北京城区的女儿和侄子。通过近一个月协调,亲属表示支持老人的这一决定,并委托刘万红全权处理此事。最终,怀柔公证处委托刘万红作为老人家属签了字。

61日当天办完手续后,老人欣慰地对刘万红说:“这样我就死而无憾了。我有一点存款,立了遗嘱留给你,将来孩子上大学能用得着。”老人去世后,刘万红第一时间联系了北京协和医学院遗体捐献接收站,帮助老人实现了最后的遗愿,刘文澜老人成了庙城社区捐献遗体的第一人。

遗体捐献对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有极大的贡献,也是高尚人格的体现。尽管公众对遗体捐赠的观念在发生转变,但在传统观念和丧葬习俗的影响下,当前还是很少有家属能够接受把亲人的遗体捐献出去。刘文澜老人的这一做法,不仅实现了自己最后的价值,也为全镇居民树立了榜样,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遗体捐献的意义。

   这个冬天,刘文澜老人走了,带着温暖,带着尊严,带着满足,也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动。

   2013110

原作者:张小纯

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华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