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考资讯 >

评论:自主招生向农村倾斜值得称赞

  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对2012年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进行部署。教育部肯定了近年来的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并对2012年的试点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同时强调应向农村地区中学或考生适当倾斜。

  这则消息的最大看点是“高校自主招生向农村地区中学或考生适当倾斜”,但这不是我们的新发明,而是一个迟到的“接轨”,因为这是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普通做法。比如香港各著名高校自主招收内地考生时,总是优先录取那些具有同等成绩但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更差的考生。另外需要搞清楚的是,这不是“向农村中学或考生倾斜”,而是在填补“农村地区中学或考生基本上没有自主招生指标”这一空白。但是,这仍然是一个好消息。为什么呢?

  首先,具有同等学习成绩的农村考生比城市考生更优秀。农村孩子在家长文化素养、幼儿园及中小学教育水平、享受校外辅导、信息获取及社会文化设施等方面均不如城市孩子的情况下,他们能在高考、高中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上获得和城市孩子差不多的得分,只能说明来自农村的孩子比城市孩子更聪明,自学和理解能力更强,更勤奋,更有可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更值得高校录取和重点培养。

  其次,农村的孩子因天然地带有“底层基因”而拥有更好的品行。200年前欧洲的城市贵族,大都把自己10岁前的孩子送到乡下的穷亲戚家里住上几年,因为他们懂得“了解穷人的孩子长大后更有同情心,更加善良”。目前,我们正在执行的“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优先晋升”、“公务员录取向大学生村官倾斜”、“支边的教师优先聘用”等政策,就是鼓励国家的各类精英都拥有社会底层生活的经历,都能更全面地了解国情,都养成同情弱势群体的品行,都保持朴素踏实的好习惯。农村来的考生在这方面可谓是得天独厚,更应得到高校的青睐。

  再次,这种做法把教育公平尤其是“起点公平”推进了一小步。过去高校自主招生时,呈现出在国家教育资源上“越享用得多就让你享用更多、越享用得少就让你享用更少”的“马太效应”,比如媒体批评某些重点大学过多录取所在城市的户籍考生时,他们都以“城市学生综合素质更高”为借口,从来就不承认这样的现实:城市考生的素质即使更高,那也是以长期的教育不公为代价的,城市重点高校不但不因此感到羞愧和不安,而且又把过去的教育不公当成了继续拒绝农村考生的借口,这不是在制造更大的不公吗?

  还有,这种做法有利于各个阶层间人才的相互流动,为社会最底层的人提供了平等的上升通道。这既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也是社会日益繁荣、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试想,如果某几个阶层的年轻人大都抱着“即使游手好闲、不思进取,我也会找到好的工作岗位、也能进入上流社会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时,他们会努力进取成为创造型人才吗?会同情弱势群体吗?他们愿意促进社会公平、民主吗?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栋梁吗?

  与此相对应的是,当社会的弱势群体的年轻人大都抱着“无论怎么努力都是白费、不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时,他们会有远大的志向吗?会自强不息吗?会热爱其他阶层的人吗?会敬畏这个社会的秩序、法律和制度吗?

  综上所述,高校自主招生向农村地区中学或考生倾斜,对所有群体都有好处,对国家的稳定和未来有好处,而不是向农村考生发善心。对于高校来说,不但要“适当倾斜”,而且应像香港那样,只要获得了同等成绩,就毫不犹豫地优先录取来自农村的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