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如何让前沿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效对接,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今年7月,武汉大学“数智赋能 云耕共育”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赋能乡村振兴的协同机制探索实践队深入广州番禺和山东无棣,以高校智力资源为纽带,联合乡镇政府与农户,探索出一条“产教融合—技术赋能—生态共生”的实践育人新路径。通过技术落地、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闭环模式,为乡村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无棣县水湾镇村民枣园
一、产教融合:从实验室“穿越”田间地头
在番禺村农产合作社,实践队发现,大学生团队研发的“智能病虫害识别系统”虽在实验室表现优异,却在田间遭遇“水土不服”。由于农户拍摄条件受限,系统误判率较高,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面对这一问题,团队成员积极建言献策,提议建立精准沟通和合作体系,通过建立大学生团队、合作社、农户三方常态化沟通平台,推动技术本土化适配。
合作社负责人饶先生表示:“这些大学生带来的数智技术,确实让农户的种植更科学了,销售渠道也更广了,实实在在地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也让我们看到了数智乡村振兴的希望。”这种高校与乡村的深度合作,不仅加速了技术落地,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课堂。
实践队员黄瑞祺对无棣县水湾镇政府工作人员王女士进行访谈
二、政校协同:乡镇政府上演“数字推手”角色
在无棣县水湾镇,实践队进一步了解到乡镇政府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所采取的组织保障和规划措施。据水湾镇税务局工作人员介绍,当地政府通过成立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6个工作专班,采取"日调度、周通报、半月督导"机制推进工作。这种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
如今,水湾镇通过实施冬枣产业"三品提升"工程,建设冬枣大棚2000余亩,形成电商基地10处。乡镇政府主导下特色产业与新技术结合的成效,为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现实参照。
实践队员黄瑞祺与无棣县水湾镇政府工作人员王女士合影
三、生态共生:为乡村振兴装上“长效引擎”
通过番禺村和无棣县的实地调研,实践队观察到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持续效应。在番禺,农户通过大学生团队指导的电商直播,不仅实现了销量提升,更建立了稳定的线上销售渠道;无棣县冬枣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则通过"试点示范+技术服务"模式,形成了可复制的技术推广路径。
这种“技术+产业+文化”的多元融合模式,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数字化水平,还吸引了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乡村振兴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农户的共同参与。实践队希望通过产学研协同,形成良性循环,让技术真正扎根乡村。“学习农文旅融合经验的举措,更体现了 ‘跳出本地看发展’的开放思维——这与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所倡导的‘校地协同、资源互通’ 理念高度契合。”实践队员黄瑞祺表示。
实践队员在无棣县水湾镇实地参观村委
从技术攻关到产业培育,从人才培养到生态构建,武汉大学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实践队的探索证明,乡村振兴离不开多方协同的创新实践。他们的足迹,不仅为乡村带去了新技术、新思路,也为高校育人提供了新方向。未来,这支队伍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技术赋能—生态共生”模式,为更多乡村的数字化转型贡献智慧与力量。(作者:张旬、欧阳熠、付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