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考心理 >

“后高考心理”怎样调节?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王恪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伴随着紧张的高考的结束,为了考取更好的大学而进行的十余年努力也告一段落。在高考前,学校、家庭一切以高考为重。教师、家长对考生的关怀无微不至,敏锐地察觉考生的情绪波动,积极进行心理疏导。考生在高考前备感压力,但目标是明确的、生活是充实的。随着最后一门考试的结束,教师和家长也放松下来,往往忽视了高考后考生的心理需求。
  
  如今,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开始关心高考之后怎样度过的问题。根据往年经验,考后发生心理危机的概率高于考前。社会、家庭对“后高考心理”越来越关注,对考生考后的心理调节也越来越重视。
  
  高考之后到进入大学期间,考生既留恋高中生活和伙伴,又期待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同时对未来感到迷茫……各种各样的情感夹杂在一起,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心理转型时期。
  
  进入大学前,考生会在两个时段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高考结束,得知录取结果。这与考生高考的发挥密切相关。有些考生因为发挥不好,成绩与自己的期望差距较大,产生焦虑和自责,还要面临周围亲朋好友的询问和父母的不满,容易情绪低落。有些考生在等待录取通知的时候,忐忑不安,备受心理煎熬;录取结果不理想时,往往面临两难的选择:复读考取更理想的学校,还是直接进入不是自己最理想的大学就读。这两个时间段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无聊心理、焦虑自责心理、绝望心理、迷茫心理、放纵心理等。
  
  高考之后的考生,往往容易陷入迷茫,有的考生表示:“现在特别茫然,高考前所设想的各式放松行动都没有兴趣去做,看一天电视也不知道演的是什么”;也有考生“彻底放松”,通宵达旦地上网、K歌。家长对孩子高考之后的生活,既感到轻松,又感到不安,觉得应该放松,但又对天天熬夜后睡到自然醒的不规律生活状态感到担心。家长一方面想让考生放松,另一方面又对考生把时间浪费在游戏上感到不满。
  
  其实这段时间,重要的是安排一些有意义的事去做,替代那些不好的事和不良生活规律,而不是不断纠结。
  
  首先,虽然高考结束了,还是要有规律地生活作息。习惯的力量,超乎我们的想象。奥地利心理学家洛伦兹养过一只猫,每天在二楼给它喂食。这只猫养成一个习惯,上楼吃东西时都是走“S”形路线。有一天,洛伦兹因为非常忙,忘记了给猫喂食,等他想起来时,已经比平时每天的固定喂食时间晚了很多。当洛伦兹打开房门时,他的猫急匆匆地呈直线式迅速冲上二楼,但是它却并没有直接吃食物,而是围着食物打转,好像很焦虑的样子。过了一会儿,这只猫冲下一楼,之后按照平时的习惯,沿着“S”形路线上楼,然后开始心满意足地吃食物。动物如此,人亦有相似性。人的习惯一旦养成,要改变也是很难的,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其次,考生可在高考后进行一些新的学习。比如利用高考之后的时间,去读一些自己一直想读又没有时间读的名著;可以在确认安全的前提下,与朋友或者家长一起去旅游;也可以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打工、做做义工,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多方位了解社会,增加人际交往的实践;也可以利用近三个月的时间,参加一些提高艺术修养或技能的集中培训班。
  
  最后,制订合理的学习、生活计划,并贯彻实施,考生才能调整好考后心理状态,不至于出现问题,顺利迎接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