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考心理 >

关注孩子考后心理

北京宏志中学心理教师孙治英
  
  案例描述
  
  小亮是我朋友的孩子,是北京某重点中学实验班的高三毕业生,在班里学习属于中上等水平,今年刚参加完高考。他父母都是“985工程”大学毕业的高级知识分子,平时对孩子要求严格,期望值也非常高。小亮“一模”成绩523分、“二模”成绩536分。填报志愿时,他想把北京工业大学和北方工业大学放在本科一批的一志愿A和B,但是父母反对,非得将中国石油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放在本科一批的一志愿A和B。这让小亮在考前就有些焦虑,生怕考试发挥不好,考不上想去的高校。高考后,小亮觉得题目有点儿难,粗算一下,觉得能考500分左右,达不到预期目标,于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大哭了一场,觉得自己想上的大学没有指望了。现在小亮整天闷闷不乐,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就连平时喜欢的体育赛事转播也懒得看了;天天呆在家里,不愿与亲戚、同学接触,情绪非常低落。看到儿子这副模样,我的朋友非常担心。为了让儿子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他特意提出带儿子到北京周边的度假村旅游,可儿子却说没兴趣,并表示成绩不出来,干什么都没劲。
  
  【专家分析】
  
  在高考后到出分数线前这段时间里,无论是考生还是父母,期待中伴有焦虑,已经成为一种心理常态。考生在后高考时期容易产生突发性心理冲突和生理紊乱现象。因为尽管高考已经结束,但考生还要承受许多心理压力,还有许多潜伏的心理危机,有些可能“一触即发”。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考后更需要呵护和关爱。
  
  许多考生在考后会出现患得患失的状况,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错、期待值比较高的考生。在等待录取的日子里,不确定性会让考生更加焦虑,一些心理素质弱的考生焦虑情况会持续并加重,比如有些高考生会由焦虑到失眠,再从失眠到焦虑、到抑郁。因此,及时调节考生考后心理尤为重要。
  
  考生参加高考都想得到理想的结果,不愿看到失败的结局。这种心理的单向强化增强了考生心理的脆弱度。而且考生的大脑皮层对情绪的抑制作用机制发展得不够成熟,还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对成功的过分追求,对胜负的过于关注,对失败的过度恐惧,都使得他们在害怕失败的精神压力下,心态失去平衡,忧虑与悔恨的情绪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高考结束后,考生忽然从紧张的学习状态转变到时间可以任意支配的放松状态,反而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时间。而这之后,他们还要承受成绩公布的压力,焦虑能被哪所大学和专业录取,面对周围人的各种询问,思考今后的前途、命运、生活等关于成长的问题。这么多事情接踵而来,产生焦虑、不安是难免的。应当指出,高考后,父母的态度对考生心态的影响相当大,有时甚至会远远大于成绩本身。作为父母,更要适时调整心态,带领孩子走出“后高考心理”阴影。
  
  【专家建议】
  
  第一,父母不仅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还要用行动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力。父母要先平静下来,用理性的态度对待孩子,鼓励孩子把担心和痛苦说出来。
  
  第二,父母要帮助孩子澄清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心理问题。父母可以明确告诉孩子,自觉地、严格地审视自己的考试是好的,要善于从考试的失利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且告知孩子人生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遇到失败,悉心帮助孩子分析失败原因,找到差距。
  
  第三,父母要有意识地创造宽松而温馨的家庭氛围。父母首先要从失落、烦恼中走出来,有意识地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帮助他选择今后的道路;其次,要让孩子知道,全家人都和他在一起,为他打气,共同面对问题;再次,不要明显地流露出过分的关注和担忧,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机会发泄情绪;最后,也可以请一些孩子平时比较尊重、信服和愿意交往的人与孩子交流,给孩子以适量的宽容、爱护与指导等。
  
  第四,父母要想方设法引导孩子走出狭小的生活空间,找机会与孩子一起外出旅游;可以一起观看世界杯比赛,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找一些名人传记,让孩子看看有成就的人是如何对待挫折的。
  
  第五,父母要引导孩子离开令人不愉快的情境,如不要过度关注与高考有关的消息、谈论与高考有关的话题等。只有让孩子远离不健康的心理情绪,才能加强孩子自我调节,顺利度过这一心理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