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考心理 >

“一模”后三类型孩子三方法应对

北京市第二中学心理教师郭俊彬
  
  案例:
  
  在区里“一模”中,小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全家人都很高兴,辛苦的复习终于收到了满意的效果。而后,学校又安排了两次模考,做了外区的“一模”题,小军的成绩又很不理想,情绪也一落千丈。心情烦躁的小军晚上想稍放松一下,爸爸却提醒他“就剩一个多月了,还不抓紧冲刺”。小军生气地嚷道:“我不想复习了,再复习也没用!”看着儿子疲倦、伤心的表情,爸爸迷茫地退出了房间。
  
  分析:
  
  很多父母都经历过类似的场景。高考是一次辛苦的长跑,在过去的大半年里,接连不断的“做题、考试、讲评、改错,再考、再讲、再练”形成了固定不变的循环模式。随着“一模”结束,考生先后进入冲刺阶段。此时,考生所承受的压力也累积到一定程度。
  
  从身体方面看,长期疲劳运转和睡眠不足,孩子体能消耗很大。多数孩子缺乏主动锻炼,新陈代谢阻滞,摄入的营养难以合理吸收,积攒了食火。加之天气干燥,温度升降多变,也给不少孩子造成身体不适。
  
  从心理方面分析,长期复习、频繁考试使大脑很疲劳,对试题的敏感性下降。有的考生反映:考好了来不及高兴,考砸了也来不及悲伤,因为后面的考试又轰隆隆碾压过来。同时,多数孩子还揣着一个相似的问题:只有一个多月了,再努力还有用吗?这是考生难以像以往一样努力用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父母要切实了解孩子的复习节奏和努力程度,帮助孩子抓住“属于自己的上升空间”。
  
  建议:
  
  真正冲刺型
  
  这类孩子自控能力强,学习始终很自觉,高中3年的学习都很用功,基础好。进入高三以来,前期复习非常扎实,始终跟着老师的步调,知识点上的漏洞和硬伤不多。他们因为持续地付出,疲劳程度较高。父母不必过多强调冲刺的重要性,只要一如既往地做好后勤,协助孩子安排好饮食起居即可。当孩子感到疲劳或情绪波动时,父母要以安慰为主,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偶尔放松一下也不必苛责。
  
  由于一直在努力,成绩持续提高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孩子偶尔会因为其他同学的后来居上略有情绪波动,父母要引导孩子辩证看待努力和成绩之间的关系,坦然面对同伴的进步。
  
  幡然醒悟型
  
  这类孩子3年间学习始终不紧不慢,不会的问题也没有真正弄明白、学透彻,积攒了不少漏洞,高三前期复习一直没有真正进入状态,松松垮垮。“一模”后,这类孩子突然醒悟:此时不学更待何时?他们急于补上所有漏洞,想把成绩追上去,但由于醒悟较晚,很难在短时间补上大量的知识,学着学着就会泄气,懊恼自己以往虚度了时间,情绪波动很强烈。
  
  对这样的孩子,父母要理解。毕竟孩子醒悟了,总比一直不努力要好。父母千万不要说这样的话:“怎么,现在想起来学了?早干嘛去了?”“早听父母的,至于这会儿着急吗?”这类话很伤孩子自尊心。父母不要逞一时之快数落、挖苦孩子,毕竟能学一点是一点。更何况,按照边际效应递减的原则,越是基础薄弱的孩子,追赶的最初时段成效越是显著。从60分追到80分,比从80分提升至90分显然更容易。
  
  急抱佛脚型
  
  这类孩子形成了一种不太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平时不努力,考前才临时抱佛脚,希望一个月消化别人一年学的知识,其效果当然可想而知。以往考一个模块或针对一部分知识,临时抱佛脚也许会多少管点用,但高考考查的是整个中学阶段的知识技能,甚至包括平时点滴积累起来的学科素养,非一日之功可以速成。因此,临阵磨枪的孩子会感到吃力,觉得越复习,不会的知识越多,不时会有放弃的念头。这时,父母的鼓励非常宝贵,不要责备孩子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长期形成的学习模式很难在高考前得以纠正。因此,鼓励孩子拾遗补漏、坚持到最后是最好的办法。
  
  除了上述三种常见的类型,在咨询辅导中也有过个别案例,就是直到临考前孩子也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没有积极的学习状态。即便如此,父母也要注意不激化亲子矛盾,鼓励孩子以自己的节奏坚持到高考,给高中的学习生活画一个完整的句号。在今后的人生阶段,孩子会有自我开悟的时刻,会找到自己愿意努力的方向和领域。毕竟,高考只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站点,而不是终点和全部。
  
  像本文案例中提到的,孩子在很累很烦的时候说“不想学了,不想考了”,父母也不必如临大敌。那是孩子宣泄情绪的随意表达,不必死较真儿,也不要硬碰硬地大讲道理。等负面情绪平息了,孩子自然会继续学习。
  
  总之,父母记住以下原则:接纳情绪,鼓励为主,不翻旧账,减少冲突。这样,孩子就有可能抓住这宝贵的一个多月,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取得应有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