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考心理 >

高原期:超越“极限”

东北师范大学附中朝阳学校教师尹志新
  
  案例:
  
  小若是一名高三生。最近,她总感觉学不进去,一上课就走神。前些时候,她花了很多时间补习弱项英语,效果很明显,成绩大幅度提高。可最近,她总是感觉疲劳,精神无法集中,学习效率极低,晚上也睡不好觉,要么失眠,要么做噩梦。即便她强迫自己花更多时间学习,也感觉没什么作用,成绩没有起色,好像她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这让她很焦虑,觉得自己的学习已经达到极限,再也无法提高了。
  
  分析: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学习开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一般学习比较费劲,所以成绩提高得较慢,但总的来说,学习是向上的趋势。
  
  2.迅速进步阶段。当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学习兴趣日益浓厚,进步迅速,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成绩也直线上升。
  
  3.呈现高原阶段。这时由于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剩下的多是难点,加之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学习进步速度突然放慢,尽管也很用心,但成绩提高不大,有时甚至下降。
  
  4.克服高原阶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环境的促使下,学生主观不断努力,积极改变和寻求有效学习方法,克服种种障碍,从而掌握新的学习规律和技巧,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很明显,小若目前就进入了高原阶段,出现各种“高原反应”。这在高考生中比较常见。
  
  “高原反应”的出现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高三生到“二模”阶段,已经度过了刚升入高三时的兴奋和斗志高昂的时期,在高节奏、高强度的复习中,身心极其疲劳,因此学习效率容易低下。其次,经过大半年的一轮复习,考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些固化,存在思维定势。二轮复习中整个练习的题目和做题方式都有较大改变,知识间要有更多的联系,需要整体思维能力。而考生尚不能很好地转换,要有一个适应过程。最后,由于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固化,考生在二轮复习一开始可能会出现成绩不如预期的状况,而这些下滑的成绩就会影响到部分考生的学习状态,开始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焦虑情绪,而这又导致了成绩下滑,形成恶性循环。
  
  对策:
  
  1.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父母首先要帮助孩子了解高原期,认识到高原现象是大部分考生复习中必经阶段之一。进入高原期说明已经到了一定高度,是好事而不是可怕的事,从而让考生从盲目的焦虑和自我怀疑中清醒过来,意识到并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够。同时,父母要帮助孩子意识到高原现象不是学习极限,走出高原期后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会有很大提高。父母还可让孩子做一下前两年高考题,考生可能会发现原来自己学得还不错,高考很有希望,从而增强自信心,顺利度过高原期。
  
  2.转变学习方法。在高考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复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在高三刚开始阶段所使用的学习方法,到高原期不一定还合理。父母要提醒孩子及早探索相应的学习方法,及时进行小结和知识图梳理,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
  
  3.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做“放电影”训练。考生每天睡觉前在头脑中把当天学习或训练的知识重新思考和整合一遍,早上起床后也可以再“播放”一遍。父母可引导孩子做这种复习,提升记忆效率,使知识点联结成一张有力的网,从而扩展知识结构。
  
  4.科学用脑,选择有效的休息方式。父母在帮孩子制订学习计划时,要注意引导孩子将不同学习内容交叉安排,如前半个小时记忆文科知识,后半个小时进行理科训练。改变学习内容,能使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休息。
  
  父母还要帮助孩子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因为学习需要大脑供氧充足。适当的体育锻炼也是必要的。科学研究发现,定期体育运动对于心理健康的作用和最强效的心理治疗药物一样。每周3次,每次30分钟定期的锻炼,可以排出大脑中有害的化学物质,作用相当于抗抑郁和抗焦虑的药物。
  
  5.学习“瓦伦达心态”。美国杂技演员瓦伦达在表演走钢索时,从不想目的地,而是专心致志地只想着走好钢索这一件事,不管得失。后来心理学上把这种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不为琐事杂念所动的心理现象称为瓦伦达心态。父母要及时引导孩子把日常测验当做对知识点的查漏补缺,专注于过程,而非成绩和名次。
  
  6.给孩子创造轻松的环境,多些爱的陪伴和按摩。倾诉是一个快速调节情绪和压力的好方法。孩子情绪低落时,父母要和孩子多交流,认真倾听。如果家中环境温和、平静,孩子紧张的心情也会得到放松。
  
  同时,在高度的压力下,考生容易情绪化。父母要意识到这是孩子宣泄情绪、释放压力的方式。这时父母无需引导,切忌指责,只要多陪着孩子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