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考心理 >

别让“倒计时”成魔鬼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心理教师张依雯
  
  很多考生父母为了督促孩子抓紧最后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都会有意无意地将时间紧迫的观念灌输给考生。有一些考生能坦然应对,但有一些考生为此与父母发生了冲突。“倒计时”似乎成了破坏亲子关系和考生心情的魔鬼。当出现此类问题时,父母该如何做呢?
  
  案例1:时间观念薄弱
  
  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了,梅子一点都不抓紧时间。妈妈为了督促她学习,在墙上贴了一个倒计时日历,每天划掉一个格子,暗示梅子赶紧调整状态。但是梅子对此熟视无睹,每次面对妈妈的催促,都说很累,需要休息,躲回房间堂而皇之地看起课外书。劝不是,骂不能,妈妈快愁死了。
  
  分析:
  
  想找到正确的方法劝说孩子,父母先要弄清孩子此时的真实感受。梅子并不是不重视考试,而是觉得学习用不了多长时间,自己还有时间去做。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拖延的念头,是时间规划方面的问题,父母千万不可将其归因于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对父母的辜负。
  
  对策:
  
  对于梅子妈妈而言,最好的方法是把梅子的真实问题点出来,同时建议梅子做一张时间记录表,记录自己的时间利用情况,再根据记忆的规律和生物钟规律,帮梅子分析哪些时间可以高效利用,哪些时间可以用来休息。千万不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更不能在言语中带有埋怨的意思。当梅子感受到现在开始规划时间对高考的成绩能有很大帮助的时候,就可能更平和地接受父母的意见。
  
  案例2:为求完美背负担
  
  贾强的成绩一直不错,只要稳定发挥,完全能考上心仪的学校和专业。但最近他的成绩下滑厉害。虽然他一直与父亲的感情很好,但是最近半个月,只要父亲提到要考试了,要抓紧时间这类的话题,贾强就有种被狠狠一击的感觉,什么都学不进去了,心里很着急。父亲看他这么着急也不敢催促,可他能感觉到父亲的焦急,更加责怪自己没有能力让父亲放心。
  
  分析:
  
  贾强和他的父亲都在顾及对方的情绪。为了避免给对方带来更大的压力,两人将自己的焦躁埋藏在心里。但这并不能缓解焦躁,反而使情况变得更糟。
  
  问题的关键并不是父亲的催促,而是贾强自己的顾虑。他将高考看成一种“报答”,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亲生活得更好,却担心自己无法做到。
  
  对策:
  
  作为贾强的父亲,首先不要压抑自己对孩子的担心。如果亲子关系足够好,父子俩可开诚布公地谈一谈。父亲一定要将自己的担心告诉孩子,并同时让贾强放弃追求完美的念头。万事无完美。失败并不危险,是正常的,这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有局限,如果这一次没有做好,下一次还有机会。
  
  案例3:不愿遵守别人的规则
  
  在妈妈看来,李丽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方向感,没有特别明确的兴趣。妈妈很尽责地在帮助她选专业,但那似乎与她无关。她这种不屑一顾的状态让父母特别着急。李丽觉得自己长大了,不能所有事情都听妈妈的。因此,当妈妈催促她学习时,她的选择是“消极抵抗”。
  
  分析:
  
  对于看起来没有上进心的考生,父母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考生心中有目标,但迫于父母的压力,不愿意或不敢表达。也有些考生的目标有无数个,无法决定最终目标。还有些考生就像李丽一样,为了对着干而对着干。针对不同考生,父母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对策:
  
  父母要先分析考生具体属于哪类情况。在前两类情况下,父母要帮考生理清思路。如果考生选定的是值得去努力的目标,那就应该放开手脚。如果考生是为了对抗而对抗,那么无论父母提出什么,考生都会拒绝。这就需要父母暂时少说,默默关注。如果考生的反思能力比较强,父母也可通过暗示、别人的故事、亲身经历等方法让考生明白:遵守别人的规则和要求并不意味着自己的无能,遵守规定本身就是一种成熟的行为。
  
  总述:
  
  父母与考生之间的沟通可以是直接的、高效的。这需要父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下几点是沟通中重要的原则:
  
  1.要从语言、态度、行为等方面让考生感受到父母的目的不是催促、怀疑,而是鼓励与解困。
  
  2.试图让孩子明白:有时候即便尽了最大的努力,自己依然是一个平凡的人。面对孩子的高考,父母也要有这样稳定、泰然的心态:如果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仍然无法让孩子出类拔萃,那又怎样呢?父母不苛求自己,孩子也就放松下来了。
  
  3.调整状态需要一些时间,可能也会有反复。成人如此,考生更是如此。父母不要苛求,更不要苛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