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考心理 >

回归七常态进入好状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心理辅导员郭丽娜
  
  案例:
  
  在高三最后一个月里,赵婷总是担心复习时间不充裕,开起了夜车,经常学习到半夜,有时候甚至到凌晨,晚上越学越不想睡,可一到白天上课就精神不振,最近两次考试的成绩也没有以前好了。妈妈为此特别着急,既担心她身体受不了,又害怕她以这样的状态高考时考不好,可又不敢和她多谈学习的事情,生怕自己哪句话说不对,影响她复习的情绪。妈妈觉得每天除了换着花样给孩子做饭,也没有更多办法了。看着孩子拼命地复习,妈妈希望给予她一些力量,询问如何让她在高考道路上笑到最后、笑得最甜。
  
  分析:
  
  有部分考生存在期望值过高、自尊心太重的问题。越是重要的考试,日期越临近,考生对考试的胜利和成功的渴望越大,过重的求胜心理和过高的期望转化成心理负担,导致发挥不好。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孩子在这一阶段会因一两次的失利丧失信心。父母要让考生调整好心态,越挫越勇。
  
  支招:
  
  回归生物钟
  
  高考的时间一般在9时至11时或11时30分,15时至17时。所以,为了孩子在考场上能够思维敏捷,答题准确性高,父母要尽量让孩子将生物钟调整到高考频率,按照高考的考试科目时间安排做各科模拟题,使其兴奋点在高考时间点达到高峰。
  
  回归基础
  
  考前最后半个月,父母要提醒孩子,此时复习的重点不要放在攻克难题上,因为高考有超过一半的题都是基础性的;同时要少尝试新题,将复习重点回归基础,针对以往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纠错,整理过往复习的试卷,集中处理错题,然后思考、归类、查缺补漏,有不明白的问题及时解决。
  
  回归心态
  
  父母要给孩子多一些微笑和鼓励,让自己和孩子均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刻意营造高考的紧张气氛,尽量避免谈论敏感性话题,如“模考成绩排第几?”“马上高考了,你要抓紧时间学习”。此时不谈高考,更有利于高考。父母要当好孩子的“定海神针”,为孩子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父母现在能做的就是多一点陪伴、多一点信任、多一点支持。
  
  回归饮食
  
  有些父母在高考前几天极力为孩子增加营养,一味追求高热量甚至补充营养液,这样极易导致孩子消化不良、精神状态不佳。因此在饮食方面,父母要注重孩子营养多样化和均衡化,尤其不在高考前两天突然改变,尽量维持平时的饮食习惯,适当增加一些维生素和蛋白质的摄入。
  
  回归沟通
  
  有些父母担心自己不会和孩子交流,干脆尽量少说话。其实,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孩子比以往有更多压力与紧张,父母要给孩子支持,与孩子沟通,帮孩子减轻压力。不同类型的孩子有不同的沟通方式,父母要懂得用对的“频道”与孩子交流。平常听惯父母教诲的孩子,在备考阶段可能会比平时更频繁地跟父母聊天。对此,父母不要担心,因为这是孩子比较重视父母的期望,想通过聊天来“试探”。父母此时最好多陪孩子聊天,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平时很听话、孝顺、学习刻苦的孩子,对自己已经有很高的要求了,对高考也非常重视。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多给孩子微笑,切不可再给孩子增加压力,也不要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工作,否则孩子会感到内疚和不安。
  
  回归期望
  
  父母要提醒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制定适合的期望值,既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超出自己的实际能力,又不要自卑,低估自己的真实水平。如果目标定位太高,会导致孩子每次考试后心情都痛苦、焦虑,以致成绩一次不如一次,反而考不出真实水平。如果目标定得太低,又会缺乏学习动力,成绩提高较慢甚至没有提高。只有期望值恰当,才能以最佳的心态参加考试,从而考出好成绩。
  
  回归自信
  
  在模拟考试中,有些考生会出现失利。父母要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看待发挥失常,成绩不好只要着手补足,高考未必考不好。父母要让孩子把考试当作检验自己知识和才能、战胜自我、锻炼意志的一次挑战,一次查缺补漏的机会。父母可提醒孩子,高考不结束就绝不放弃努力,任何时候都有突破、提高的可能,要加强训练,举一反三,做到事半功倍。父母要及时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适当给予夸奖,让孩子树立自信。